相似文献/References:
[1]俞 洁 马 勇.浙江省蓝藻水华应急与预警监测[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85.
[2]樊邦棠.环境中的化学致癌物质[J].环境污染与防治,1983,(3):21.
[3]盛建武 何苗 施汉昌 钱易.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132.
[4]李 茵.初始环境评审中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方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1):6.
[5]张维昊 肖邦定 方 涛 张锡辉 宋立荣.天然水华蓝藻中微囊藻毒素的提取和净化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5):265.
[6]王卫军 王莉红 吴 健.企业有效识别环境因素的工作模式[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1):36.
[7]赵 亮 Newcombe G.有机官能团对改性硅吸附微囊藻毒素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7):508.
[8]毛敬英,陈志明,莫招育,等. 巢湖和太湖微囊藻毒素差异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12):21.
[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2014,(10):21.
[9]王小宁,杨传玺,宗万松. 微囊藻毒素生物毒性作用机制与调控策略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6):90.
[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2015,(10):90.
[10]任万平,李晓秀,张汪寿.沉积物中磷形态及影响其释放的环境因素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9):53.
[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2012,(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