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 涵 许秋瑾 储召升等.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10):4.
点击复制

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
分享到:

《环境污染与防治》[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期数:
2009年10期
页码:
4
栏目:
综述
出版日期:
2009-01-01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李 涵 许秋瑾 储召升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环境因素合成酶基因
摘要:
蓝藻水华暴发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影响了水生生态安全,对水生生物甚至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现场生态学调查、实验室培养和基因学研究是研究微囊藻毒素(MC产毒机制3个重要手段。介绍了环境因素对微囊藻毒素产生和合成酶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水生生物与微囊藻毒素的相互作用、微囊藻毒素对种群的调节作用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各种研究结论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指出了环境因素对微囊藻毒素产毒的影响以及微囊藻毒素与水生动植物的关系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微囊藻毒素基因转达机制的研究也应加强。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俞 洁 马 勇.浙江省蓝藻水华应急与预警监测[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85.
[2]樊邦棠.环境中的化学致癌物质[J].环境污染与防治,1983,(3):21.
[3]盛建武 何苗 施汉昌 钱易.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132.
[4]李 茵.初始环境评审中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方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1):6.
[5]张维昊 肖邦定 方 涛 张锡辉 宋立荣.天然水华蓝藻中微囊藻毒素的提取和净化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5):265.
[6]王卫军 王莉红 吴 健.企业有效识别环境因素的工作模式[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1):36.
[7]赵 亮 Newcombe G.有机官能团对改性硅吸附微囊藻毒素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7):508.
[8]毛敬英,陈志明,莫招育,等. 巢湖和太湖微囊藻毒素差异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12):21.
 [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2014,(10):21.
[9]王小宁,杨传玺,宗万松. 微囊藻毒素生物毒性作用机制与调控策略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6):90.
 [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2015,(10):90.
[10]任万平,李晓秀,张汪寿.沉积物中磷形态及影响其释放的环境因素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9):53.
 [J].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2012,(10):53.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