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胡永定 朱有为.荆马河沉积物的生物毒性及其农田利用[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2,(2):5.
[2]俞 洁 马 勇.浙江省蓝藻水华应急与预警监测[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85.
[3]李 涵 许秋瑾 储召升等.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10):4.
[4]张孟孟,戴九兰,王仁卿#.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中汞吸附迁移及生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5):95.
[5]盛建武 何苗 施汉昌 钱易.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132.
[6]赵荫薇 董雅文.应用T3发光计快速测定水域生物毒性[J].环境污染与防治,1985,(4):42.
[7]张维昊 肖邦定 方 涛 张锡辉 宋立荣.天然水华蓝藻中微囊藻毒素的提取和净化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5):265.
[8]郑建琴 郑发富 王晓萍 周颖浩.改良型AB生化法在味精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5):312.
[9]赵 亮 Newcombe G.有机官能团对改性硅吸附微囊藻毒素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7):508.
[10]阮复昌 黄国水.铝的生物毒性及其防治策略[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9,(5):32.